科研创新(数字规划技术)交流会在我院举行 |
发布时间:2018-04-27 阅读次数:3797 |
4月25日下午,我院科研创新(数字规划技术)交流会在规划大厦408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我院数字规划技术研究中心组织,科研部协助,也是本系列交流会的第3期,由中心主任研究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朱玮副教授主持。 朱玮副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 来自规划五所的青年规划师王骏首先介绍了团队在济南项目开展过程中,应用手机信令数据对城市中心体系发育状况的评估。首先,团队从市域城镇体系的层面,根据城镇间的联系格局,诊断城镇功能与组群的合理性。接着在中心城区层面,对多中心格局进行识别,发现其发育动力不足、老城发展过于集聚、职住空间失衡等问题,并提出轨交支撑、品质发展的规划策略。规划三所的宗立规划师介绍了其团队在总体规划实践中对工作流(workflow)的反思和改进。宗立认为传统总规编制过程中存在混乱、孤立、随意、安全性差、难以翻修、无法追踪的问题。于是,团队将目标设定为从前端的各种资料、数据到终端图文成果的高效、自动工作流衔接,提出自下而上、由内而外、面向对象、规范坚固的工作方法,并演示了基于地理信息平台开展编制的优势。 城市规划系的王灿博士介绍了其博士论文中的商业综合体消费者行为研究。他简要介绍了应用选择模型解释消费者回游行为的原理和方法,并演示了其开发的商业综合体模拟软件CCSIM在综合体设计、鼓浪屿游客行为分析中的应用,以及运用神经网络等方法估计消费者时空轨迹的新近探索。 建筑系助理教授叶宇博士分享了用新技术测度街道品质的方法。首先从百度街景地图抓取了上海中心城区所有道路的海量街景图片,接着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图片中的天空、建筑、绿化、道路等要素加以识别。在专家对部分道路进行比较打分的基础上,通过神经网络模型用街景要素解释打分结果,得到了准确度较高的评价模型并对所有道路进行了品质测度。 城市规划系朱玮副教授同样关注与街道品质,他介绍了基于偏好研究的街道环境评价与改善方法。他主要介绍了三个案例。1、上海中心城区自行车骑行环境研究为例。2、海宁市区自行车网络规划中的实践应用。3、儿童步行环境的研究。以儿童对街道环境的偏好为视角,以四平路街道为例,探索改善儿童通学环境的方法。最后,朱玮副教授展望了应用虚拟现实开展偏好研究的潜力,并演示了开展中的以老城更新为背景的VR实验。 交流会最后,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王德教授作总结。他充分肯定了青年规划师在实践过程的思考和创新成果,勉励同济的规划师和教师充分利用好同济规划生态圈,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来促进产学研融合,提升规划品质。 ![]() 王德教授现场点评
![]() 发言嘉宾:王骏(左上)、宗立(右上)、王灿(左下)、叶宇(右下)
撰稿人:朱玮
摄影:陆佳元
|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