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4时28分,在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已对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月13日,成都市通讯刚恢复,吴志强教授立即致电四川省建设厅,正式提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为四川灾区做救灾应急规划和灾后重建规划。
5月16日上午9时,吴志强教授、夏南凯教授接到通知紧急赴京,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紧急会议,接受工作指示。
晚上21时,夏南凯教授、周玉斌老师召开紧急会议,布置任务,安排分工,确定首批赴川抗震救灾人员名单。
5月17日,购置赴前线工作设备与救灾物资,收集整理前期资料。
5月18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一安排,同济大学对口支援单位为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四个灾区县市的40余个乡镇。由夏南凯教授带队的第一批规划先遣队6人赶赴灾区,马上投入到了实地考察中。
5月19日,先遣队分组下现场,调查四个县市的灾情情况,根据受灾程度与需要安置的紧要程度,安排救灾安置规划工作。
5月20日,专家组逐点踏勘选点情况,做初步现场应急地质评估、协调原有各项规划,正式成立“成都片区灾后安置规划指挥部”。
5月21日,宣布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形成《灾后安置规划工作组工作手册》。
5月22日,在周俭教授的指挥下,两院26人次再次赶赴成都,参加第二阶段的成都市灾后重建永久安置点的选点工作和城镇体系规划的前期工作,同时参加了都江堰市聚源新城、向峨乡、彭州市小鱼洞镇的乡镇规划编制工作。
5月23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同济大学的援助规划纳入到了上海市的援助系统之中。
5月24日,察看了安置点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道路、给水、电力以及燃气的接入条件,以及判断安置点的地质条件以及安全性。我院第三批工作人员到位。
5月26日,比原定计划提前5日完成了第一批过渡安置点的规划选址、房屋及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工程设计任务,得到了四川省建设厅的嘉奖。
5月27日,与都江堰规划局沟通讨论,进一步落实安置点选点;聚源镇现场踏勘,与镇领导座谈,了解安置点规划需求。
5月28-29日,全面展开工作,晚上讨论各小组方案。
5月30日,汇总各小组成果。周玉斌老师和彭震伟老师带队到达成都。
5月31日,向成都市规划局和都江堰市规划局相关领导汇报近期规划的成果。
6月3日,通过成都市规划管理局、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等单位组织的严格评审,我院成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的十家编制单位之一。
6月8日,我院第四批工作人员到位。
6月9日,协调成都市城镇体系规划的资料收集和工作框架;彭州城镇体系规划组开会安排资料收集、调研。
6月10日,上海市规划局领导到达成都,向我院援助重建规划工作组了解灾区受损和规划进展情况。
6月11日,上海市教工委领导达到成都市慰问我院的规划工作志愿者。周俭教授与都江堰市领导连夜召开会议,研究都江堰灾后重建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6月12日,与成都市规划局、国土局召开成都市城镇体体系规划工作会议,研究成都市领导关于体系规划的思路,做好援建对接工作。
6月13日,召开成都市规划工作会议,研究城镇体系规划与都江堰规划需要具体协调的问题,落实各阶段的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
6月14日,周俭教授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各组规划方案,强调要突破原有框架,提出新思路,体现同济规划水平。
6月16日,各规划组分头整理资料、并优化方案。
6月17日,召开会议,讨论灾后重建规划的新要求和具体安排。
6月18日,会同四川省规划院讨论城镇体系规划的工作要点。
6月19日,成都市城镇体系规划组、都江堰市城镇体系规划组、彭州市城镇体系规划组整理规划纲要。
8月,都江堰所正式成立。
至今,援助规划仍在进行中……
“城市规划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规划前辈对我们的教导,也是规划人的使命和骄傲。我们的誓言“发挥我所长,让规划重塑灾区人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