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

当前位置:首页

5.12震中城镇回访暨重建十年转型发展研讨会----汶川站

2018-06-12  5118
分享到: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时值“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曾经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专家、规划师及青年学子们,秉承“求真、做实、解难、创新”的同济精神,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上,以新的视角再次踏入这片曾经满目苍夷,如今温情幸福的土地----汶川。
        5.13日下午,回访团一行,在汶川县县委书记张通荣、汶川县规划局局长汪永峰的陪同下,实地参观了汶川县城灾后重建十年的发展建设。一行人首先参观了汶川博物馆、具有民族风情的“中国羌城”、岷江河畔以及全民起舞的锅庄广场。
        张书记针对灾后重建规划的建设与实施给随行回访团做了细致的介绍和说明。张书记表示,近年来在新的转型发展需求下,汶川以康养产业为主导,以持续提升人民幸福感为目标,在重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岷江岸线进行了亲水、观水的景观化塑造,补充了多处休憩设施;结合山形山势,增设了环山步道,补充完善了汶川立体慢行系统。回访团成员纷纷表示,灾后重建让汶川十年蜕变,昔日的震中灾区如今已是生机盎然的美丽家园。

1 (2)
        5.14日上午,汶川灾后重建十周年转型发展研讨会在汶川县会议中心召开。汶川县县委书记张通荣、规划局局长汪永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肖达,资深总工夏南凯,主任总工程师梁洁,副总工程师彭万忠等30余名规划建筑专家参会,会议由肖达副院长主持。
2 (2)
        会议首先由彭万忠副总工程师介绍汶川灾后重建10年的发展情况。与会嘉宾及专家依次总结评估了汶川灾后重建工作的实施效果和建设项目使用情况,共同探讨研究汶川县面临的新需求和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会上,嘉宾及专家针对汶川新的转型发展,以及如何突破资源环境限制、产业需求空间匹配如何解决、人民幸福感如何持续提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肯定了灾后重建规划的科学性,通过政府领导、群众主体、对口援建、社会参与多方努力,取得了灾后重建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汶川振兴。尤其是针对汶川地质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的科学评价以及映秀镇作为震心,关注度最高、灾后重建工作起步最晚的情况下,在设计中排除万难,对城镇预留了产业和旅游服务的空间,把最先进的抗震减灾技术广泛应用,不同大师设计的建筑作品在一个空间中“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汶川的灾后重建工作是同舟共济,多方努力之下的圆满结果。十年回访是一次充满温情的回访,是城乡规划的基本科学态度,通过十年检验印证,让我们能够更加平静、理性地重新审视和评价重建的过程和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汶川未来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平衡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与提升,都需要专家团队帮我们科学分析,为汶川未来的长足发展建言献策,为汶川的人民谋幸福!
3 (2)
        周俭院长表示,非常珍惜能有机会在十年这个转折点来客观审视评价灾后重建规划,对汶川发展进行分析,汶川是“大乡小城”的格局,第一要把乡村、城镇、交通放在一张图上看,是多规合一研究的课题。第二,汶川的发展要坚持城乡统筹。县城与绵池、映秀与水磨,形成两大组团带动发展。第三,城市发展要适当留白,要因地制宜科学匹配,为未来发展做战略预留。第四,要以长远科学的眼光研究空间与人口的关系,反复验算,统筹好个别自然村的搬迁和配套空间的预留。第五,立足生态本底,乡村功能组团要根据地理地貌划分,到底哪些区域和哪些区域联通。要依据地形地貌和交通进行联系,强化乡村与城镇联动发展的理念。农村和城镇联合的组团,需要通过交通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发展单元。这些组团可以是服务组团,也可以是产业组团,应该仔细研究每个组团到底发展什么?怎么规划?这些都必须科学严谨的对待。

4 (2)

        资深总工夏南凯建议,汶川作为震中区,在灾后迅速建立了抗震救灾的理念和体制,汶川能不能在地震纪念遗址的基础上,把抗震救灾的经验和工作体系上升到理论体系,成为世界级的经验成果。汶川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重要抗震救灾的研究地?成为一个永久性会址,策划世界性的活动。在今后的规划中,应深入研究汶川的独特性资源,比如汶川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世界第一这一点,就可以做做文章,将其纳入更大的旅游格局和交通格局中审视,寻求优势资源的保护与发展。

        汶川的十年回访是一次深情的有温度的回访,不忘过去是为了不忘初心,回望过去是为了砥砺前行,十年前为了灾后重建家园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十年后为了谋求汶川长远和持续的发展默契协作,共同努力为汶川发展再聚心力!

供稿方: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分院

  人事系统 | 项目管理系统| OA办公系统联系我们
 上海工商    © TJUPDI.COM 沪ICP备05050893号 已访问人数:
扫一扫 关注微信
扫一扫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