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

当前位置:首页

驻场灾区,群策群力,探索灾后重建规划新范式!

2019-07-15  4631
分享到:

        2019年6月17日,宜宾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我院组成“长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赶赴重灾前线——震中长宁县双河镇开展驻场工作,截至7月10日,历经17天紧张的驻场工作,完成了现场调研和初步规划方案,并向宜宾市领导、长宁县领导汇报了规划思路。

        7月10日,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副书记冯身洪、常务副校长伍江等校领导在宜宾市副市长陈扬杰、我院党总支书记王新哲的陪同下,前往宜宾看望慰问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组所有成员和同济大学在宜宾挂职工作的同志。我院工作组副组长肖达副院长和彭万忠副总工带领工作组团队等向方书记一行详细报告了这次长宁地震灾害的整体情况,我院挂职于宜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刘晓副局长一同参与。

        方守恩书记代表同济大学高度赞扬了我院工作组的辛勤工作,工作组不怕吃苦、能担当、求真务实,发扬了同济的优良传统,为同济大学第二故乡的灾后重建规划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他也要求我院按照宜宾市委、市政府要求,尽力满足长宁县地方灾后重建需求,加强规划设计力量,树立灾后重建规划的示范。

1
同济大学援建宜宾教师代表座谈会

2
同济大学方守恩书记慰问规划工作组成员

        自地震以来,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院士同样是一直心系灾区,亲自建立了微信群,把他曾经指导过的宜宾教师和学生、规划专业的弟子聚集在群中,每天掌握灾区情况,指导重建规划设计。

        7月6日,吴志强副校长先后考察了双河镇的山川形胜和地方产业。在受损最严重的双河老街,看着一栋栋被损毁的房屋,吴志强副校长感慨道:“四川传统城镇建筑院落布局构成的格网抗震,是我们古人历经千百年实践验证的珍贵智慧,要将其提炼成当代城市治理语言,成为我们未来城市建设的规范。建筑单体榫卯结构构成多方向弹性咬合,整体加强了建筑的抗震韧性,有效降低了地震波的破坏,减少了百姓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种“柔性构成韧性”的中华智慧,在地震带民居建筑中有充分嵌入和运用,我们要将这些中华智慧识别出来,将其发展为新都市文明,并嵌入到未来城市规划设计中。”

3
吴志强副校长考察灾区现场

4
吴志强副校长慰问重建规划工作组部分成员

        连日的驻场奋战展现了“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践行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同济办学传统,全心全意为重建宜宾美好家园而努力,群策群力探索灾后重建规划新范式!

6月29-30日
5
资深总工夏南凯教授深入受灾严重街区现场调研

7月2日

        先遣组向周俭院长、肖达副院长及其他灾后重建专家组成员汇报了先遣组工作过程、灾区现状分析、灾后重建需求及工作组织计划等内容。周俭院长指出:目前灾损评估没有完全结束,但规划必须前置,优先协助灾区理清近远期工作重点,对原有规划进行评估,结合地质勘探选好安置区域,梳理近期需要优先开展的规划项目及设计内容。同时,要着眼于全域统筹,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重建实施方案,将目前的工作中心转移到双河镇的灾后重建上。

7月4日

        肖达副院长又带领新的一批工作队员抵达前线,与县领导及长宁县重建规划领导小组连夜研究受灾较重的南部九镇规划需求,确定重建规划工作分为两个层面开展:一是南部九镇需要重点梳理建设项目需求、安置区选址与区域性道路交通建设;二是聚焦河镇的灾后恢复重建,确定了双河镇近远期需要开展的重建项目、规划思路等。

6
工作组紧张工作中

        截至目前,工作组已与长宁方面开展各类对接会议16次,规划汇报沟通会议4次,并形成了初步的镇区布局方案。相关重建规划工作将持续推进,同舟共济,力争早日重建双河镇未来家园。

        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需要规划师将理性的科学精神与感性的人文情怀相结合。自进场工作以来,工作组秉持专业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与热情投入了灾后重建的工作,在这里,向他们表示感谢,也衷心期待灾区早日蝶变重生。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新闻网报道 + 城开分院投稿

  人事系统 | 项目管理系统| OA办公系统联系我们
 上海工商    © TJUPDI.COM 沪ICP备05050893号 已访问人数:
扫一扫 关注微信
扫一扫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