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

当前位置:首页

同济规划院乡村方向课题首席专家“揭榜挂帅”报告会成功举办

2025.09.24  74

       2025年9月19日下午,我院乡村方向课题首席专家“揭榜挂帅”报告会在同济规划大厦1508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是我院在科研工作组织模式上的重要创新,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突破既有团队局限,集中资源开展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同济规划院的产教融合优势,结合发展实际需求,推动形成院内多学科交叉、协同攻关的创新群落。会议由我院产教协同部主办,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协助组织,特邀刘颂、周玉斌、江浩波、李京生、栾峰等多位专家出席,院内乡村方向课题申请人及研究骨干共同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产教协同部部长李欣主持。

w1


 聚焦三大方向,推动有组织科研
w2
同济规划院副院长 周玉斌

      

      周玉斌院长在致辞中指出,自今年初启动全院课题征集以来,共收到75项课题意向,经多轮筛选与专家评审,最终凝练出城市更新、乡村方向与AI应用三大重点方向。乡村方向作为重中之重,在召集相关专家进行初步评审的基础上,由总规划师栾峰教授负责牵头梳理和凝练重大方向,旨在构建未来2-3年内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乡村研究框架与选题指南。本次会议的召集,既是栾峰教授作为院乡村方向首席专家的揭榜挂帅,也是由首席专家召集的乡村方向有组织科研的启动会。

w3
同济规划院总规划师、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院长 栾峰


      栾峰教授介绍了前期与产教协同部共同梳理乡村方向申请课题的过程,阐述了未来同济规划院在乡村科研上的“5+1”架构。五个重点方向分别为:乡村发展特征趋势及导引、乡村布局优化及规划方法、乡村建设及治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基础服务、乡村遗产及生态景观,以及作为基础的包括数据库等在内的一个支撑体系,以及未来推动面向实践的知识沉淀与共享机制建设构想。他强调,要重点强化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在组织协调和研究沉淀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强化科研成果的持续积累和有效推广转化,打破以往课题结题即“沉睡”的困境,实现资源的持续积累与开放应用。为此,每个研究方向上明确了一位来自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的联系人,负责日常与相关课题申请人的联系和服务等工作,要承担起对存量课题的梳理推广及转化,以及对相关课题申请的前期协商等工作。


 既有成果丰厚,新题开启新章

            各方向联系人系统梳理了院内近年来已完成的乡村类课题,涵盖了不同区域的乡村比较研究、村庄规划编制技术、乡村治理模式、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传统村落规划实施状况调查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同济规划院在乡村领域扎实的研究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积累。

w4
各方向联系人(殷清眉、宋代军、王圣莹、王树春)


      忻晟熙博士后代表在研课题组介绍了三项课题进展,分别从实施机制理论建构(上海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政策路径研究(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路径)及技术工具研发(多模态AI与VR在乡村风貌识别中的应用)等角度展示了多维度、跨学科的探索。

w5
忻晟熙博士后介绍相关在研课题


      殷清眉、何萱贝分别代表课题组进行《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蓝皮书》《乡村规划工作手册》两个课题的开题汇报。作为规划院未来乡村方向的重要长期支撑性研究工作,两个课题分别从宏观引领与微观实操两个维度入手,提升同济乡村规划建设的权威性与实用性。

w6
《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蓝皮书》开题汇报 《乡村规划工作手册》开题汇报


 下阶段开题课题研讨,瞄准未来乡村重点领域

            会议下半场聚焦下阶段工作,在初步整合的基础上,由申请人进行了初步介绍。

w7
下阶段开题课题汇报

 专家建议:聚焦问题、协同创新、务实产出

      刘颂、周玉斌、江浩波、李京生、栾峰五位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设置的现实意义与架构系统性,同时建议进一步聚焦关键科学问题与实践痛点,避免题目过大、内容泛化;强调应加强跨团队协作,促进数据、案例与方法论的共享;在成果方面既要重视理论创新与论文发表,也要注重政策建议、技术指南与典型模式的输出,切实支撑行业发展与地方实践。
w8
与会专家

 总结展望:构建乡村科研共同体,助力城乡再生

w9
同济规划院党委书记 刘颂


       会议总结阶段,刘颂书记再次强调,规划院将以“有组织科研”为核心模式,推动形成“顶层设计-方向凝练-课题攻关-成果转化”的全周期研究体系。乡村方向作为同济规划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践行“城乡再生”理念的重要阵地,将继续整合全院力量,深化与学会、地方政府及多学科团队合作,持续产出具有引领性、实用性的系列成果,为中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同济智慧。

 

 

供稿:乡村建设规划研究院 王雯赟

编辑:产教协同部 陈涤

审核:栾峰  李欣

  OA办公系统联系我们
 上海工商    © TJUPDI.COM 沪ICP备05050893号 已访问人数:
扫一扫 关注微信
扫一扫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