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

当前位置:首页

重建:寻找平衡

2013-06-07  7067
分享到:

转载自《中国建设报》头版

      6月5日,就在读者刚刚打开这份报纸的时候,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教授或许正坐在四川省政府领导的面前,汇报着雅安市宝兴县的地震灾后重建规划。

  5月31日,周俭院长接受了《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的独家专访。总结起灾区工作的感受与思考,周俭院长强调,“灾后重建规划要有清单和项目库,不能为了早开工,就盲目上马项目。就地安置与异地重建的执行主体并不相同,需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重建政策的制定也需要广泛征求民意,在平衡公平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尤为重要的是,重建规划与城镇发展也要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6月5日,我们将向四川省政府领导汇报宝兴县的重建规划。6月20日,全部规划必须完成。”周俭告诉记者。

  

“断裂带上未必不能建房”

  

      从4月28日临危受命组织第一批人员赶赴地震灾区,到5月5日、7日先后派遣第二批、第三批专业技术人员驰援,同济人在天灾降临的时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汶川地震时成都地区救灾规划的承担者,同济规划院此番再次出马,自然有了充足的经验和准备。

  “地震给宝兴县造成的直接损失并不大,比芦山县轻。但其潜在的次生地质灾害问题却比较多,滑坡、飞石、泥石流都可能出现,与外界的交通受阻是最大问题。”周俭院长称,“尽管雅安三个受灾最严重的县与汶川同属于一个地震带,但从宝兴县的实际情况看,房屋受损情况并不严重,尤其是汶川地震后新建的公共建筑几乎未受影响”。

  因此,“地震断裂带上不能建房子并没有绝对的科学依据,关键是看采取怎样的设计与工程措施。”在周俭看来,“地质灾害治理才是第一位的。改变宝兴县的现有道路布局,就可以避免许多居民点受到影响。”

  据了解,宝兴县县域面积有3100多公里,人口只有5.4万。但是多达95%的面积在大熊猫世界遗产保护范围及其缓冲区内,只有5% 的面积可以用于建设,以至于其3个镇、6个乡的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经历此番地震后,几乎没有新的建设用地可供选择。

  如何既避开地震危险地带,又克服用地局限,成为摆在灾后规划编制者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对宝兴而言,既不能放弃,也不能扩大,迁址并不利于发展。宝兴不能靠规模性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而应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经济效益。”

  周俭院长进一步解释说:“宝兴居民生活形态已形成多年,受灾并不严重,迁址不现实。而且其居住地呈散点式分布,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相互共生。”问题的关键是,当地商品房较少,大多是居民或农民的自建房,质量控制在老百姓自己手中。尤其是一些砖混结构的房屋,缺少足够的抗震设计,成为此次地震倒塌房屋的主体。

  鉴于这种情况,同济规划院建议对不同结构的房屋区别对待,决定是拆除重建还是进行加固;将“自建、自救、帮助”结合在一起,在百姓就地自我重建安置房的同时,由政府引导帮助在异地重建,以便腾退出更多的建设用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没搞清楚地质灾害的地方可以暂时不建。城镇建设也要结合宝兴自然环境,依山就势,统筹考虑建设的尺度、密度与高度。”周俭院长认为,“坡屋顶设计在当地很重要,可以有效减轻飞石危害。当地曾有一栋平屋顶建筑,被飞石从4楼房顶直接砸穿楼板落到一层客厅。如果是坡屋顶,造成的损失就不会这么大。”

  

“重建规划要为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汶川地震后编制成都地区救灾规划的教训,周俭院长坦言,当时想的并不透彻,有些地方没有做规划,哪有空地就在哪建;也没有把民生问题、基础设施安全问题与产业重建问题进行统筹考虑。

  “灾后重建规划是要重新筑造一个新的发展基础。”周俭院长认为,因为地震,灾区的现状改变了,发展机遇也发生了改变,数十年累计的资金投入有可能在灾后变成短期内的集中投入。因此,此时再做重建规划,就不仅仅需要了解当地的地质灾害情况,还要了解社会经济情况,找到宝兴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通过市场手段推动经济转型,“考虑现在的投入为未来打下什么样的基础”。

  “当然,从人口规模考虑,宝兴不宜再增加,要依托大熊猫世界遗产保护区主要所在地的地理优势,建立起独立的保护管理局,发展体验式的大熊猫生存环境保护旅游、科教基地旅游及藏族风情旅游。”周俭院长如此建议。

  谈到重建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困惑,周俭院长表示,“主要问题在于灾后房屋评估报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资料不全,中科院与四川省地质部门在宝兴是否需要异地重建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歧,让规划单位一时无所适从。”

  “事实上,地方政府要有序协调各部门工作,尤其是灾后重建的前半年时间非常重要。要形成各部门广泛参与的协调机制,规划方案不能只有规划部门一家参与讨论。还要在时间顺序和程序上统一把握,避免无谓的工作。”另据周俭院长透露,目前当地政府部分领导对灾后重建工作想的不太多,要求也有些不合理。“他们希望通过大规模拆除,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发展驱动点。但就我们的观点,只希望将一些混杂在居民区的倒塌厂房拆除后异地重建,打造更好的人居环境,改善城镇功能布局,留出绿地、接待与服务用地。”

  总结多年来参与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的经验教训,同济规划院认为,全国灾后重建规划的技术支持与最终的对口援建落地还缺乏明确衔接;援建着眼点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要把灾后重建资金更多地投入农村,不仅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还要考虑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上提供产业扶持,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我们目前的工作就是完全免费做的。高校服务社会不仅是收费的,也要做一些公益性的事情。当年做完都江堰的救灾规划后,同时也在帮助当地残疾人解决就业问题,为他们培训手工技能,并购买他们的产品。”

  人事系统 | 项目管理系统| OA办公系统联系我们
 上海工商    © TJUPDI.COM 沪ICP备05050893号 已访问人数:
扫一扫 关注微信
扫一扫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