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规划讲堂——“面向现代化治理的规划评估”青年观点专场
2025.07.28 5421
时 间:不限

2025年7月26日,同济规划讲堂——“面向现代化治理的规划评估”青年观点专场在同济规划大厦一楼侧厅举办,包括主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论坛邀请来自自然资源部国士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忻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个机构和单位的十余位专家、管理人员、规划师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精彩的演讲和热烈的讨论。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同探讨规划评估的前沿问题。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继军宣布论坛开幕,介绍了论坛举办的背景,着眼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地域的一线规划师从学术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交流碰撞。他强调,年轻同事们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规划评估是未来一段时期内重点的工作任务,呼吁大家继续关注相关问题,勇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他特别指出,规划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推动十五五规划的空间版工作,发挥战略规划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静安区2025年城市体检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关键抓手,基于上海市体检指南的8个维度75项基础指标和结合静安特点的5个维度17项特色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通过指标量化评估、社会问卷调查、实地踏勘及多源大数据融合等方法,对宜居共建、绿色低碳、品质更新等基础维度和创新生态、地区活力等特色维度开展系统诊断。形成“一图一库一报告”体检成果,通过“一表三清单”核心结论识别静安区的优势和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可行对策,为靶向施策提供精准依据。同时,结合空间数据落位,综合问题地图、需求地图和城市价值资源地图绘制静安区更新潜力地图,推动城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亚洲城市国际化指数(ACII 指数)从商业和经济、创新和创意等 7 大维度构建了一套综合的评估体系。以ACII指数为标尺,通过解码香港、东京、新加坡等国际优秀案例,构建多元目标协同、多元主体共治、动态评估调适等现代治理逻辑。结合上海实际表现,明确治理过程中的优势和短板,提出以指数诊断为基础,以多元目标协同为引领、多元主体共治为支撑、动态规划调适为保障的治理框架,探索现代化治理条件下规划评估的逻辑转型,助力提升上海全球影响力和引领力。


乡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没有统一标准,需因地制宜。通过三个乡村评估案例,探讨了乡村规划与评估的核心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特别是需结合田野调查,尊重农民意愿和实际需求,注重自下而上的参与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乡村规划可以从评估中发现问题,转化为具体项目,再通过实施后的评估形成闭环。这为规划师的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遇。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乡村规划具有复杂性与多元性,应该以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方法应对挑战,实现乡村的真正振兴。


忻州市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地级市,一头连着西部晋陕蒙能源生产大基地,一头面向东部京津冀能源消费大市场,区位、资源、产业等各方面优势非常明显。“十四五”以来,全市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态治理精准有效,民生福祉可感可及。今年是“十五五”规划的编制之年,忻州市按照习总书记走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路子的要求,正在编制“十五五”总体发展思路,初步谋划了“五地一城一廊道”的发展定位,积极向打造有特色、有魅力、有品质,生产生活性价比最优的精品城市目标迈进。


从规划评估政策、案例实证和评估思考三个方面阐述了对规划评估的深刻认识。深入解读了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政策、通知、规划和规程中对于体检和评估的要求,提出了体检评估工作要评不足、评问题、评矛盾、试方法、试规则、试制度的观点,为了应对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适应性评估的理念。实证研究中明确了规划评估的目标,从国家战略与重大任务、空间格局与底线安全、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适应性评估、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展开了评估,并构建了基础指标和特色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探讨了评估结果在规划调整、政策标准制定、用途管制、用地计划、绩效考核和离任审计等领域的应用。评估思考中提出了要进一步明晰不同层级规划实施监督事权,完善规划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加快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图”建设的未来思考。


围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管理者、从业者和决策者三个关键主体,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总体规划的穿透性认识。从规划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八个主要问题,涉及成片开发方案公益性用地比例过高、城镇开发边界内外特殊情况审批依据不明、用途管制规则不清、多源数据信息错位、总体规划调整的触发条件模糊、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衔接不畅、部分管控线规则不详、空间规划与重大项目衔接机制不明等问题。从规划从业者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层级规划的作用,国家纲要以定方向、定底线、定政策为主要任务,省级规划以落实传导国家要求、汇集市县问题为主要任务,市县规划以落实重大项目、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乡镇规划以保护任务为主、建设发展为辅的判断。从省级决策的角度提出应该结合近四年的全省各类用地流向,研判未来指标分配逻辑,加强对县级层面的指标倾斜,通过规划评估支持经济良性发展。


一是国际视野,论坛报告体现了很强的国际化视野,从规划理念到治理创新,从症状识别到开具处方,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规划编制逻辑非常清晰。二是乡村振兴,规划案例分析深入透彻,准确的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可复制的解决策略,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三是规划评估,通过对政策的系统性解读和市级层面问题的梳理,准确的把握了规划实施中遇到的实施细则缺失问题,适应性评估理念在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规划评估思路,规划评估应从发展目标出发,在目标的引领下构建一套特色指标,体现城市或地区的独特定位,用于测度目标实施情况,进而评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二是多维城市指数,城市评价指数构建应更立体、更多元,进而多维度、综合评价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尤其是全球城市网络中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三是乡村与城市,上海市城乡关系体现了城市为主、乡村为辅的发展逻辑,其他地区的城乡发展体现了城市带动到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如何重塑最优的城乡发展关系是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规划评估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走向精细化阶段的必然结果。规划评估不是新事物,每项规划工作都离不开从现状调查到方案编制,直至实施过程的评估工作。但是传统上,评估都是内含在各个阶段的工作中,现在看起来逐渐成为独立的工作内容和阶段了。这也说明规划工作的与时俱进,未来势必会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规划的业务也不再主要是方案成果的编制。这是个好事情,但是规划从业者也不要忘了更加深度的思考,规划评估工作的核心目的是什么?规划的目标是什么?忽视了目标,就不会有标准,也不会有问题,评估也就没有了方向。此外,尽管基础工作可以很庞杂,但是指标一定不要过于庞杂,一定要精选有用和一眼看得懂的指标,评估的结论一定要有独到的观点。


一是时序概念,城镇化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城市问题有着显著差异,城市治理应结合具体的发展环境,提出差异化的治理策略,进而体现治理的精细化和现代化。二是人民城市,规划评估和规划编制都应深入落实“人民城市”的理念,聚焦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和空间需求,塑造有温度的城市空间。三是创新生态,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塑造创新生态,进而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新生态的营造需要空间支撑、需要精细化的城市治理,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四是治理要算经济账,要合理安排资金评估投入产出,要算整体的社会收益。
供稿 | 规划设计5所
网站 | 蒋巍
审核 | 李欣